第153章 军前争论
类别:
科幻灵异
作者:
寒水不归流字数:2847更新时间:24/08/20 20:25:08
八月中旬,朝廷的先头部队已经赶到了幽州,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征发。
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坐镇檀州,严整有度,李尽忠、孙万荣久攻不下,军队渐渐有些疲惫。
无奈之下,李尽忠和孙万荣只得暂时退去,张九节抓住机会,选精锐士卒出城追击,小胜一场。
前线打了胜仗,敌军撤退,原本是喜事,幽州聚集的大周将军们却因此吵得不可开交。
李多祚受了狄仁杰和张柬之严令,想要等到各地府兵到齐,军队修整完毕后再行进军,一个字,稳。
一开始,张玄遇、曹仁师等也没有什么异议,一致认为应当先整顿兵马,徐图进取。
但张九节的击退契丹人的战报一传过来,一些人便以为契丹不堪一击,心思便悄悄有了转变。
随后更有梁王武三思的信使找到张玄遇,带来了武三思的信件,不知道谁传了谁的消息。
于是张玄遇、曹仁师以及麻仁节等便一改之前的看法,力主急速进军,尽快讨灭契丹。
李多祚则还是不同意,两派在两日之内连番军议,已经争论四场。
张玄遇、曹仁师那一派人数多些,但李多祚据理力争,也有阳玄基和赵既等人的声援,一时之间相持不下。
这是第五次军议,幽州城外的中军大帐内,场面十分滑稽,没有一个主帅位,张玄遇居左边首位,李多祚居右边首位,分庭抗礼。
二人的支持者分别坐在二人之下,泾渭分明,赵既自然是安坐于李多祚那一边。
帐中的气氛有些凝重,鸦雀无声,无人开口。
终于还是张玄遇沉不住气,率先开口:“李大将军,我们论了这么多场,也该出兵了吧。”
他按剑站了起来,走到李多祚这一派的将军之前,慷慨陈辞:“张九节现已胜了契丹一阵,据军报所言,契丹军多老弱病残,多数是李尽灭、孙万斩仓促之间凑出的乌合之众,不足为虑。”
“而且契丹遭了灾荒,粮草匮乏,又败了一场,士气不振,这是天赐良机,如我们能火速进军,定可一鼓作气,歼灭契丹,平定叛乱。”
“先前李将军认为大军远涉千里,疲惫不堪,不可出兵,我以为此言极是。但我军现在已经休整完毕,如还要在此迁延枉顾,那就是坐失良机,有负陛下圣恩。”
说到此处,张玄遇表情严肃,拱手向南遥遥拜了一拜。
张玄遇说完,众将军开始窃窃私语,不少人点头,赞同他的说法。张玄遇也面露得色,坐了回去,等待李多祚的回复。
李多祚却根本不为所动,面无表情道:“张九节虽趁契丹人撤退胜了一阵,可斩获不过数百,契丹人有数万人,连皮毛都没伤到。”
“赵文翙全军覆没,营州城一夜而下,又如何能说契丹军是乌合之众?轻军冒进,难免予敌可乘之机,我的意思,还是要等后续大军到齐再作计较。”
麻仁节闻言大摇其头,一脸鄙夷之色,摇头晃脑道:“李大将军何必拿这话搪塞我们,河北道、河东道和京中禁军都到了,加上辽西驻军,平契丹已经是绰绰有余。”
“真等到山南道、淮南道那些地方的兵从荆楚淮河往幽州调,那就得等到九月底甚至十月,届时天气越来越冷,天寒地冻,形势于我军只会更加不利。”
“哎,李大将军,您是出身靺鞨,又是沙场宿将,这点道理不会不明白吧?如果等到入冬了没有战果,陛下催问起来,你李大将军一人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麻仁节此话刺在了李多祚心头,武则天的心思聪明人都明白,她自然是希望尽快平叛。
但李多祚心中确有忧虑,麻仁节的态度又很不好,于是他反呛回去:“如果仓促出兵,吃了败仗,又算谁的?”
张玄遇一听便要发作,营中隐隐的第三人,鹰扬将军曹仁师伸手拦住了他。
曹仁师出列,礼貌地拱了拱手,沉声道:“李大将军的意思,我等都明白。兵法云,兵久而利国者,未之有也。十余万大军集结在幽州,人吃马嚼,日费千金。”
“即便不急战,停在幽州是什么意思?至少也该进军至檀州、蓟州平州前线,与张九节会和。到时候是急是缓,自有分说嘛。”
曹仁师之言,深得人心,帐内诸将又开始议论纷纷,多数人都点头,连赵既都觉得很有道理。
李多祚也点了点头:“曹将军言之有理,此前诸军汇集至幽州,一时有些混乱,又要休整,敌情晦暗不明,确非贸然出击之时,故此我等仅遣偏师赴檀州、平州援应。现在确实是大军进发的时候了。”
张玄遇闻言,猛地拍案而起,激昂道:“好,这样再好不过。然大军开拔,也要有个先后次序,而且幽州后方毕竟还有兵马陆续赶到,也不可无人坐镇。”
他话锋一转,目光炯炯直视着李多祚:“我直说了吧,大军之中,你我二人的官职最高。正该一个至前方檀州坐镇,指挥前军,一个在后方幽州坐镇,守护粮道,不知李大将军属意何处呀?”
李多祚闻言心中暗怒,他如何不明白张玄遇这是趁机挤兑,想独占平契丹大功。
但是由于此前的稳妥立场,他现在再去争前军主将,未免吃相难看,首鼠两端,许多人未必会心服。
思及此处,李多祚第一次站了起来,面露微笑道:“张大将军此前既然立主急进,自然是你去檀州,我坐镇幽州。”
“只是我也提醒张大将军,此去檀州,最好还是妥当用兵,仔细探明敌情后再行用兵,是急是缓也该听听张九节等人的意见。以免误了陛下大事。”
李多祚说这话有些说教、指点的嫌疑,但张玄遇此时目的已经达成,占到了实际便宜,便不与李多祚计较,满口答应下来,反正到了前线自己说了算。
随后众人又议定了进军事宜,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等志得意满而散。
李多祚坐在原位,面色十分凝重,眼看着那脸色就要红温了,处在爆发的边缘。
赵既也留在了帐中,见李多祚如此情况,硬着头皮上前宽慰,老将军阳玄基也还在角落观望。
“大将军息怒,您以公心为重,无愧于心即可,何必与张、曹等计较。张、曹之辈急功近利,只不过是想向陛下献媚邀功,为人所不齿也!”
李多祚瞥了赵既一眼,心中五味杂陈,暗自懊悔当初答应了狄仁杰与张柬之,否则今日这个前军主将自己怎么着也能争一争。
如果最后真让张玄遇、曹仁师这些人独占平契丹大功,自己简直亏死了。
李多祚不无遗憾地感慨道:“张玄遇、曹仁师说得也不无道理,诸将也多赞同他们的意见,我们也许过于谨慎了。”
赵既闻听此言,轻轻摇头道:“将军此言差异,这些人所说虽然甚合兵略,但说到底还是出兵的托词,托词之下,是彼辈轻敌冒进之心。”
“如果契丹现在真是粮食匮乏,不堪一击,张九节将军须不是酒囊饭袋,他何必死守檀州城,直到契丹撤退才敢出击?赵文翙又怎么会全军覆没?”
“张、曹等人此行若谨慎用兵还则罢了,如贪功冒进,则必定讨不了好。到时候说不定还得是大将军出面收拾残局。”
阳玄基不知何时来到了二人身边,操着声音苍老道:“赵将军所言有理,大将军也不必懊悔,先前缓进之策是对的。”
“一者,天南海北的大军初来乍到,疲惫不堪。二者是檀州被围,距离又远,粮食转运不利,还容易受到契丹人的袭扰,如果贸然进军,难免为人所趁。”
“现在契丹军退了,确实是进军最好的时机。可惜是张玄遇为将,其人如赵将军所说,不免浮躁,如果换成李大将军更稳妥些。不过总算是有了一个主将,有总比没有好,好过令出多门。”
阳玄基此话,便是没有在意两派的争端,而是纯以军情实际情况出声了。
李多祚闻言也压下了自己那些不满,拱手道:“阳老将军,赵将军,事已至此,我也只好尽己所能,守住粮道和后援。”
“伱们二人要随前军进发,还望你们好好规劝张玄遇用兵,阳老将军威望甚高,您的话张玄遇应该还是会听的。”
“前线诸事就拜托二位了。”李多祚神色凝重,再次拱手致意。
赵既和阳玄基对视一眼,郑重还礼:“还请李大将军放心,我等一定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