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皇帝画圈,特区建成:朕要强迁豪猾填平陵!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凌波门小书童字数:4614更新时间:24/08/18 14:08:01
这头一件大事,发生在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这一天,张婕妤和蔡婕妤终于进宫了。
在两位婕妤入宫的前一日,大汉最后一位丞相蔡义带着一个“敬”字的谥号离开了人世——这个圆滑的老人能将孙女送入未央宫,已经功德圆满了。
因为上年皇后入宫的时候,没有大操大办,所以天子以不逾制为由,对两位婕妤入宫的仪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减省。
民间百姓自然称赞天子节俭,但是在仕林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议论声。
很多朝臣看不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天子为何还不废掉霍成君这个皇后。
皇后并没有牵连进去年秋冬之际的霍乱之中,更是与天子琴瑟和鸣,为人也很和善,深受宫中奴婢内官的爱戴和尊敬。
在霍乱平定之后,皇后更是在未央宫中深入简出,极其低调,在许多应该有皇后出面的场合,都没有露脸。
未央宫偶有传言流出,皇后似乎在未央宫办了一个专教宫女认字读书的私学,而上官太后也加入了其中。
如今,未央卫尉和长乐卫尉都是天子的亲信,兵卫也进行过整顿,阖宫的关防非常严,所以这些谣言总是含糊不清。
虽然天子似乎有意让霍成君不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却不足以打消张安世他们这些倒霍功臣的顾虑。
在张安世这些朝臣看来,此时天下大势已定,而皇后又并未诞下子嗣,是废后的最好时机。
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深谋远虑的天子迟迟不肯下一道废后的诏令。
张安世等人唯一能想到的解释,就是“天子是一个痴情人儿,放不下结发的妻子”。
堂堂天子,为情所困,可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朝臣本应该站出来,向天子进谏,让其迷途知返。
但是,不管是张安世还是刘德,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站出来进谏。
他们已经见识过天子的雷霆手段和喜怒无常了,在没有看清楚天子心中究竟是作何打算的时候,是万万不敢随意进谏的。
说不定就会惹祸上身。
经过这几轮新政之后,天子的威望和权势比年前平定霍乱时更高出了许多。
没有了相权的制衡,又被尊为新儒家的宗圣——张安世这些文臣对天子暂时只能完完全全地俯首帖耳。
另外,皇后也还没有诞下子嗣,甚至没有传来怀上龙嗣的消息。
这意味着张安君也好,蔡文嫣也罢,与皇后其实又站在了同一个位置上。
只要后入宫的两个婕妤能抢先怀上皇嗣,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到时候,不用张安世等人站出来进谏,天子也会想办法废掉皇后的,否则宫内朝外就会引发大乱的。
废不废后无所谓,关键在于立何人的子嗣为太子,这是头等大事。
在张安君和蔡文嫣二人带着“任务”入宫的时候,长安城里还同时发生了好几件喜事。
张安世的三子迎娶了刘德的二女,韦贤的小女嫁给了丙吉的幼子,而丙吉的三子又娶了张安世选房的一个侄女。
这几个内阁大学生通过有意和无意的联姻,结成了沾亲带故的姻亲。
他们现在自然不敢结党营私,更不敢犯上作乱,但是既然已经看清楚了天子是一个雷霆果断的人,那么适当扩充自己的实力,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张安世和丙吉等人自以为将一切都做得滴水不漏,但是又怎么看能瞒过遍布长安城的绣衣使者呢?
身居未央宫的刘贺,早已经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的了。
在将张安君和蔡文嫣迎入宫中时,他已经开始着手额外的一些准备了。
至于这第二件大事,自然是给孝昭皇帝填充陵县的事情。
孝昭皇帝的陵墓是平陵,前后已经修建了十几年,但是因为孝昭皇帝是骤然大行,仍然留了一些收尾的工程没有修完。
经过这半年的加紧抢修,开春以后也终于算是全部竣工了,同时筑成的还有平陵的陵邑——平陵县。
当然,这平陵县只是修好了城郭城池官道和几处重要的衙署,百姓居住的宅邸还要等填充来的人家自己修建。
作为承嗣的天子,刘贺对孝昭皇帝算是尽了一份极大的孝心了,普天之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做文章。
大汉的天子毕其一生都在为了大汉江山殚精竭虑,填充陵县,这也是已经大行的孝昭皇帝最后一次为大汉江山做贡献了。
平陵和平陵县建成之后,刘贺立刻就下诏任命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担任平陵县的县令。
这萧望之是一个儒生不假,但是也是一个能实干的“君子儒”。
在原来的历史进程中,萧望之的仕途非常顺畅,在孝宣皇帝在位时,担任前将军、光禄勋和领尚书事,最后还被选为了托孤大臣。
用位极人臣这四个字来形容他,毫不为过。
在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刘贺就将他和魏相等人一起征聘到了长安城。
在倒霍的紧要关头,刘贺虽然将萧望之任命为了御史丞,但是随后就让他到平陵县督建城池去了。
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萧望之品秩低微,来长安之前不过是河南郡守魏相的门下吏,骤然让其出来任事,也难以服众。
二是萧望之虽然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又能实干,却不善朝堂权斗,在原来的历史上,他也是遭人诬陷致死的。
想让这样一个“直臣”发挥自己的全部才干,最重要就是给他绝对的信任,并让他到底层去历练一番。
只要去县衙与民间的劣绅豪猾斗上几年,萧望之自然就能学会权斗了。
所以萧望之出任御史丞没多久,就被刘贺派去监督营建平陵县城去了。
如今陵县建成,自然应该由萧望之来担任这个县令。
整个平陵县仍然保持大汉城池的格局,但是却又有许多的改变。
因为刘贺不只要建一座普通的陵县,更要建一座典范性的城池。
两千年之后,一个小小的渔村可以成为一个巨型城市。
那在孝昭皇帝的陵墓边上,也可以出现一个巨型城市。
“朕在关中画一个圈,要将平陵县建成大汉经济特区。”
这句话是天子在内阁值房里,对着所有内阁大学士说出来的,后者并不能理解其中所有的字眼。
何为圈,何为经济特区——这些词已经超出了他们这些“古人”的理解。
但是,光是看这平陵县城,张安世等人也能直观地看出许多不同。
首先,就是筑城规模比平常的陵县大得多,几乎已经到了长安城的四分之一。
放在春秋战国时候,一座县城修到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应有的“礼制”了。
其次,平陵县比其余的城市要“规矩”许多。
不仅有更宽阔的官道和完善的排水沟渠,连厕室和秽所也安排得极其合适,非常方便。
至于城中的宅邸庭院,虽然还没有建起来,但是宅地已经提前划分好了,俨然有序,犹如棋盘。
再次,这陵县打破了闾市的隔离。
在大汉的其余城市,闾和市是完全分开的。
商贾只能在固定的集市和北城郭一带经营贸易,超出了规定的范围,是会被巡城亭卒请到狱中“饮茶”的。
朝廷执行这种政策,目的在于减轻城市治安管理的难度,毕竟闾市混合会带来鱼龙混杂的局面,更难管理。
但是闾市分开,好管理确实是好管理了,但是也会降低城市的活力,压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这陵县取消了宵禁制度。
城门终日会开启,百姓也可以随时出入行走,不用担心被捉拿下狱。
这也是为了增加整座城池的活力。
打破闾市的隔阂,取消宵禁制度,这就意味着买卖交易的时间变长,交易会更加便利,就能够变相地刺激消费。
消费增加之后,进出的钱财也会增加,这一进一出,利益出息也就出来了,自然能够吸引逐利的商人蜂拥而至。
这些政策到唐宋才会逐渐推行开,但这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早开放,也就早享受。
商贾的嗅觉总是最为灵敏的,平陵县的舆图甫一公布,立刻商贾蜂拥而至,探听如何到平陵县进行贸易。
还没等他们弄清楚该如何到平陵县去发家致富,天子新的诏令就贴出来了。
这道诏令给平陵县赋予了更多的“特权”,让这个还仅仅只有城郭和官道的城池,立刻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首先,所有在平陵县内完成的贸易和交易,赋税减少到原来的一半。
其次,在平陵县耕地的百姓所缴的地租也从三十税一变成六十税一。
再次,定居平陵县之后,每年缴纳的口赋和算缗也减到原来的一半。
最后,所有赋税的减免,将会维持十年不变。
除此之外,所有的宅地全部明码标价,只要愿意出钱购置者,立刻可以转籍到平陵县——当然宅地的价格当然不菲。
所有的这些政策,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此处工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将其打造成关中地区的贸易中心。
新的诏令下达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就有五百户人家愿意转籍到平陵县,还多是商贾和工匠。
除了宅地要购买之外,耕地会按各户的人口数量,直接授予。
原籍的田地自行处理则由大司农出钱直接估价赎买,之后再以略低一些的价格,分售给当地无地或者少地之人。
到了这个环节,水衡钱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无钱买地的农民可以向水衡钱庄借贷,先买地,后还款。
一进一出,看起来是迁徙到平陵县的人占到了便宜,但是实际上,却是朝廷抑制土地兼并的一个办法。
又或者说,修建陵县,填充陵县人口的终极目的,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关东各郡国的巨室富户及豪强大族通过长年累月的巧取豪夺,在原籍囤积了大量的土地。
轻则导致百姓无地可种,重则会引起滔天的民乱。
孝昭皇帝没有实权,无力抑制土地兼并,霍光身为大族,更不会做此事,才使得关东地区,土地兼并之风越演越烈。
以填充陵邑为借口,用少量的优惠政策,强迁巨室富户到陵县来,这就可以逼迫他们出卖原籍的土地给普通的百姓。
使原籍的土地变相地完成了一次再分配。
至于朝廷在陵县赠给他们的田宅,和原籍的土地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大汉历代天子都会修建陵县,也都会强迁关东郡国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到关中。
这些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到了关中之后,又会变成最好的消费者,亦可以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虽然关中地区人口激增也有负面的影响,但和土地兼并比起来至少不会引起天下大乱,所以仍然要坚定地徙民。
更何况,刘贺已经想好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将汉初迁移到关中的“老人”,再迁到别处去。
开发江南,经营西域,总是要人口的。
人挪活,树挪死,就是这个道理。
……
原本,刘贺以为自己在陵县推行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关东郡国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自然会来转籍。
但是他显然低估了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对土地的热衷。
除了最初那五百户家訾在三十万钱以下的“小门小户”顺利转籍之外,其余的巨室富户和豪门大族无动于衷。
最初,刘贺很有耐心,他一边与新入宫的张安君和蔡文嫣培养感情,另一边则观察着关东郡国巨室豪门的动向。
遗憾的是,关东郡国的巨室豪门似乎并不能理解刘贺的这番“良苦用心”,只在最初有一些躁动,而后就没有了任何的反应。
刘贺等到了四月中旬,在天气逐渐热起来的时候,他终于失去了耐心。
直接给河南郡、河内郡和上党郡的郡守下了诏令,迁家訾百万钱以上人家至平陵县。
河南郡、河内郡和上党郡就在函谷关以东,人口稠密,土地兼并之风及盛。
家訾百万钱以上人家有五百多户,家訾千万以上的人家也不少。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试点,迁完了这三个郡的巨室豪门,还要迁其他郡的巨室豪门。
一时之间,三郡的巨室豪门如丧考妣,联名向天子上书,希望能够收回诏令。
他们在长安城也有人脉关系,在一番串联之下,渐渐就有朝臣向刘贺上书了。
最开始是那十几个专门负责进言的谏议大夫,接着就是各衙署的左贰官员,最后则是串通一气的内阁大学士。
从下到上,似乎结成了一张大网。
在这些人的抵制之下,半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一户人家迁入平陵县。
刘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