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殖民,胡萝卜加大棒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清波凡人字数:2207更新时间:24/08/18 13:47:55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就是在最近几年之中,我大明帝国不但要废除海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海外贸易。”

    “更为重要的是实施海外殖民政策,建立起海上的‘丝绸之路’,把贸易做到大洋彼岸去。”

    这番言辞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巨大,让所有人听得都目瞪口呆,云山雾罩。

    胆识与气魄大得无边无际,一般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真的是神了。

    就连被众臣称之为‘国师’的姚广孝,闻言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

    对内增加耕地,增强农业生产,发展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林牧副渔业,还有丝绸、纺织业等手工业。

    这的确是基本国策,道理也好理解。

    消除海禁是为了与海外各岛屿国进行通商贸易。

    这个也不难理解,前提是如何防止海盗,尤其是东瀛倭寇。

    “徐公子,你说的海外殖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做?意义何在?”

    姚广孝连发三问。

    勤政殿里面的十数人,只有他有资格询问这些尖锐问题。

    “殖民地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占领’两字。”

    “大明帝国派出军队去占领或控制另一个岛屿国,使之成为我们的大明领地,藩属国,或附属国等方式。”

    “例如高丽目前只是大明的附属国,属松散型合作方式,每年上供,是大哥与小弟的关系,这个我并不稀罕。”

    “我的观点是直接成为大明帝国领地,或大明藩属国这两种紧密,半紧密性国家体制,由大明帝国进行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

    “理解了殖民概念之后,海外殖民就迎刃而解,那就是跨过浩瀚大海,占领帝国四周海疆的所有岛屿国。”

    “这些岛屿的气候、土壤和生存环境,比大明帝国贫瘠荒漠的西域、北疆,要强出太多。”

    徐钦这番言语中肯,非常有诱惑力。

    了解了气候,雨水的本质之后,自然明白西域那些数千里无边无际的沙漠,以及北疆的极度寒冷,对农耕文明到底是何等恐怖。

    这里除了夏原吉、杨士奇、解缙等南方士子之外,姚广孝、朱高炽和郑和等都去过塞外和西域,见闻过大自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心怀畏惧。

    不知者无畏。

    若是没有徐钦这一席话,杨士奇他们就不能领悟到,气候和雨水的南北差异,对于耕地,那就是生死之差。

    而徐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思考出‘往海外开疆辟土’的想法,就不难理解。

    “对于西域和漠北,帝国应采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以稳定和维持为主,不宜投入太多的人财物和精力,跟这些亡命之徒进行‘猫和老鼠’的游戏。”

    “西域和漠北等地,光是投入没什么产出,而且还是无底洞,他能吞噬掉大明帝国的整个财政。”

    “纵观大明从洪武开始的北伐,朝廷哪一次不是倾全国之力,军粮和战备物资方面,打一次就得耗尽数年的国库积蓄。”

    “家底就这么打没了的。”

    “请问,咱们建的大运河漕运,有多少是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胡萝卜加大棒’是个新词。

    但这次不用徐钦再深入解释,大家联想一下过去和现在,就知道就是‘恩威并施,物质支持和军事镇压并进。’

    毕竟…塞外游牧部落对中原帝国的入侵,千百年来像是天灾,无论你怎么打,他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白了,经济封锁的结果,是让这游牧民族更加活不下去,他们就会发疯。

    只有在大明经济实力强劲时,可以实行这种‘胡萝卜加大棒’之策。

    光是靠农业增产,而人口也在增加,国力总体增加那么一点,一场战争也回到解放前。

    广大老百姓还是在贫困,饥寒交迫边缘挣扎。

    这就是中原帝国千百年来,无解的死循环。

    “徐爱卿,‘摊丁入亩、废除徭役,同工同酬’是永乐朝的第一国策,这个经过数月试点,成绩斐然,接下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之策。”

    “可你的‘海外殖民扩张’之策,孤认为有诸多客观条件限制。”

    朱高炽坐直身子,开口道:

    “海洋不同于陆地,咱们需要坚固的大船,经得起海上风浪的颠覆,还要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这些开支不少哦,目前以现有国库,只怕三年之内,无法解决。”

    太子这番话,得到所有人的点头认同。

    尤其是户部夏原吉。

    徐钦咧嘴浅笑,目光坚定地说道:

    “禀太子殿下,这无论是海外贸易,还是海外殖民,我们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强大海军,成为海上霸主。”

    “建立强大海军,当然离不开战舰,而巨型战舰,至少吃水量要有三千至五千料的那种。”

    “舰船要长达三四十余丈,船最宽位置近十丈,主桅高丈七八丈,而且是多桅式帆船。”

    众人一听惊愕,“这么大的宝船,可能吗?”

    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郑和站立起来回答道:

    “昨日徐大人专程到龙江宝船厂巡视,我们跟指挥司匠工把头地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可行,就是造价昂贵。”

    “我算是听明白了,归根结底还是银两问题。”

    夏原吉是个苦逼的守财奴。

    以至于一听到银两,都会条件反射得浑身鸡皮疙瘩。

    他听罢苦笑道:

    “徐大人请先说说吧,这笔庞大的造船费用,从何而来?”

    这方面徐钦早已胸有成竹,他仍然是浅浅一笑,云淡风轻地说道:

    “解决经费问题,不是什么难事,不外乎上中下三策,诸位想先听哪个?”

    解缙这个书呆子开口抢先道:

    “咱们当然先听上策!”

    这估计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的习惯思维。

    但优良成果,往往跟风险成正比。

    一个所谓的上策,实施起来往往困难或风险,比中、下策要大出许多。

    这是自然法则,也是公平合理的。

    “可以在这里说一下,但本人事先有个声明。”

    “无论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我们在这里就事论事,只是探究、畅想,绝非谬论故说,更不是别有用心地针对人群,请大家切不可私底下传言出去。”

    徐钦脸容一敛,郑重其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