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9【生意开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王梓钧字数:3665更新时间:24/08/17 14:05:52
    北宋的东京城,依旧以“某某坊”来确定位置,但里坊制实际已经取消,官方文书都是记载“某某厢”。

    朱铭承包的官炭场,位于城南左军厢。

    以前这里是有军营的,现在只剩下民房,禁军士兵跟老百姓没啥两样。

    城南左军厢这个片区,本地加上外来人口,估计在三万人以上,他们就是朱铭的主要客户。

    朱院长即将抵达京城时,朱铭的店铺开业了。

    太学生们也搬到城南校区,距离“探花煤行”仅十分钟距离。

    今天正好是节假日,陈东、朱松、勾龙如渊等太学生,拢共好几十人前来捧场……虽然他们也没啥可买的。

    只见正门挂着一块牌匾:探花煤行。

    外面有几副招子,写着“蜂窝煤球,便宜耐烧”、“兼售各色煤炉”等字样。

    大清早的,已有购煤百姓开始排队。

    这并非朱铭在搞促销活动,而是石炭司整顿市场,又拍卖完诸多官办店铺,与东京炭行达成口头协议,今天所有煤炭铺子一起降价。

    内城区,煤炭统一价每斤7文。

    外城区,煤炭统一价每斤6文。

    城外及郊区,统一价每斤5文。

    百姓在哪里买煤炭,官府和炭行管不着。但如果是店铺配送,不得超出经营范围,否则将被官府和炭行联手打压。

    也就是说,朱铭如果送货到家,只能在城南左军厢内配送。

    “招牌写的是甚?”

    “探花煤行,官店改私店,听说是探花郎买扑了。”

    “咦,蜂窝煤球又是啥?”

    “哪有蜂窝煤球?”

    “招子上写着的。”

    “……”

    购煤百姓,一边等候,一边聊天。

    煤炭在东京属于绝对卖方市场,全靠官府和炭行维持商业秩序。对于升斗小民而言,能降价他们就笑开花了,硬要卖高价也只能咬牙买下。

    如今还算好的,就算只买一斤,店铺也不得拒售。

    换成几十年前,最少得买一秤(15斤)。

    门板从内卸下一块,两个伙计走出,把门板全部拆完。

    一只只煤炉,一块块煤球,被搬到门口摆放整齐。

    朱铭骑着马儿过来,白崇彦和闵子顺,也乘坐驴车前来捧场。

    白胜抱着一块木板,石彪手里拿着锤子和爆竹。

    噼里啪啦一阵爆竹声响,朱铭吩咐道:“把木板钉上!”

    木板上写了首诗,朱铭的书法水平有限,于是免费请陈渊执笔。

    白胜将木板钉在门口墙壁,陈东念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朱松拍手赞叹:“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好诗,好句,不愧是朱先生的手笔!”

    老百姓可不管那许多,一股脑儿往前面挤。

    他们是来买散煤的,大都直接买一秤,有的干脆买两三秤,生怕哪天又涨价了。

    “买炭一秤,承惠七十五文!”

    伙计称炭完毕,扯开嗓子大喊,掌柜的开始收钱登记。

    煤炭铺的掌柜与伙计,皆在本厢招聘,而且通过中介签署合约。

    必须是有家庭的常住户,还要请邻居做担保,防止他们盗窃财物跑路。

    今天的第一位客户,背着15斤煤炭出来,却见探花郎正在门口生火,他忍不住站在旁边观看。

    用刨花引燃之后,又放进去几块木片,接着便塞入奇怪的煤球。

    那些煤球全是孔洞,等待好一阵,似乎都没啥反应。

    朱铭放上一口陶锅,还在锅里掺了井水。

    家中有事的百姓,观察片刻就转身离开。更多人却围上来,想知道探花郎究竟在干啥。

    “水开了,水开了!”

    有人喊道。

    朱铭拿起铁盖子,将炉口给盖上。

    煤炉内部缺少空气,炭火立即变小,但锅里的水依旧在沸腾,只不过没先前沸腾得那么厉害。

    根本不用过多解释,好多人都看明白了,这种炉子可以控制火候!

    终于有人忍不住问:“探花郎,这炉子怎卖的?”

    朱铭说道:“一芯炉80文,两芯炉100文,三芯炉150文。普通人家生火做饭,买一芯炉便可。两芯、三芯煤炉,是卖给食肆酒楼的,炭火可以烧得更旺。”

    “这煤球怎卖?”又有人问。

    朱铭说道:“8文钱一个,每个两斤重。”

    炭行那边,没有规定煤球的价格,毕竟都是用边角料做的,数量很少并不影响市场。

    “哒哒哒哒!”

    侯宣骑马奔来,老远就笑道:“成功贤弟,听说你店铺开业,俺来给你送贺礼了!”

    他爹侯蒙是中书侍郎(副宰相),虽然在奸党的掣肘下,已经很难行使实际权力,但尊贵身份还是摆在那里的。

    家里贼有钱!

    礼品也贵重得很。

    两个侯家的奴仆,居然搬来一个盆景,小型松柏盘在奇石之上。

    因为宋徽宗的花石纲,江南奇石价格猛涨,只眼前这一小块石头,价钱就在百贯以上。还做成了盆景,没有两三百贯别想买到!

    朱铭见了哭笑不得:“我这是煤炭铺子啊,摆在店里,十天半月就熏黑了。”

    “那就拿回家摆着,”侯宣挤过去,盯着炉子说,“这东西有趣,卖多少钱?”

    别人刚送了贵重礼物,朱铭哪好意思收钱,说道:“尽管拿去,不值几个。只一点记住,在屋内燃炉时,须得把门窗打开。”

    侯宣笑道:“东京谁人不晓?若关了门窗,炭毒便散不去。”

    朱铭又开始讲解用法:“这煤炉的盖子有小窗,可改变窗口大小。若盖上盖子,将盖窗封死,再把煤球的孔道错开,就能阴烧一整夜而不灭。稍微打开窗孔,可用小火烧煮食物。孔小则火小,孔大则火大。若想要最大火焰,便把盖子整个取下。”

    侯宣愈发感觉稀奇:“竟还能控制火焰大小?煮茶时必然得心应手。”

    又观察一阵,侯宣便挑了个炉子,又拣二十个蜂窝煤,让奴仆带回家里使用。

    见有人要用这玩意儿,一个围观百姓问道:“炉子能不能赊账?俺在夜市卖吃食,这种煤炉用起来方便,就是不晓得煤球能烧多久。俺买十个煤球回去,若是比石炭节省,便把煤炉也买了。若是不节省,再把煤炉退回来。”

    东京城内外,卖日用品的店铺,客户基本都是街坊邻居,赊账属于极为常见的行为。

    朱铭虽不认识此人,但为了打开销路,还是说道:“尽管赊去,三日之内,煤炉可以退货。三日之后,就不能再退了。”

    不一会儿,就卖出近百个煤球,炉子则是赊账试用,客户皆为卖吃食的小摊贩。

    此类摊贩,估计在半个月内,都是蜂窝煤的消费主力军。

    同时,他们也是免费广告。

    来来往往的百姓,看到他们使用蜂窝煤,必然忍不住打听情况,客户数量渐渐就涨上去了。

    “当当当当!”

    一阵铜锣声响起,炭行行首车贵柔,带着几个炭行老板,集体前来祝贺朱铭开业。

    这些人,既是竞争者,也是合作者,必须抱团对抗官府,平时的关系还算融洽。

    “朱相公,开业大吉!”车贵柔微笑拱手。

    朱铭笑道:“同喜,同喜。”

    车贵柔这次也承包了官铺,算是又开了一家分店。

    煤炭铺老板们互相寒暄,最终把注意力都放在煤炉和蜂窝煤上。

    这些家伙嗅觉灵敏,很快就意识到情况不对。

    他们仔细观察用法,每人都买个炉子,又买了许多蜂窝煤,打算拿回去研究仿制。

    等蜂窝煤市场成熟,估计还要重新定价。

    忙活到中午,朱铭掏钱请客,就在城南的食肆里吃饭,陈东等太学生当然也有份。

    大家都有送礼,不让朱铭破费。

    临近傍晚,朱铭看着煤炭铺子关门,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算是他在东京的第一份产业。

    也不指望这生意让自己成为富翁,至少能满足日常开销啊,此乃为官清廉的底气所在!

    数日之后,蜂窝煤的销量明显增涨。

    城南左军厢的小摊贩,但凡需要生火的,纷纷改用蜂窝煤。

    因为小摊贩们发现,这种炉子太方便了。

    顾客多的时候就开大火,顾客少的时候就开小火。暂时没有顾客,直接把盖子一封,阴火也能燃几个小时。

    他们都不称蜂窝煤,逢人便夸“探花煤”。

    而东京城内外,其他煤炭铺子,也相继推出仿制产品。为了尽快打开销路,同样使用“探花”作为前缀。

    一时间,探花炉、探花煤风靡全城,朱铭还没法告同行们商标侵权。

    继小摊贩之后,越来越多的百姓,烧水做饭也使用蜂窝煤,因为可以实打实的节省开支。

    就连朱铭抄的那首煤炭诗,也都传播甚广,朱九首变成了朱十首。

    朱铭偶尔骑马溜达,见城内几家茶馆门口,清一色摆着蜂窝煤炉。只需提前把团茶研磨成粉,随时可提着炉上的炊壶去点茶。

    这种景象,让朱铭颇为高兴,他改变了东京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

    “百姓日用即为道!”

    又是一个节假日,陈渊在院子里讲学:“这探花炉和探花煤,便是化道为用之体现。柴禾想要燃烧,须有生气流通,打铁用的风箱,便是将生气灌入炉中。探花煤的孔道,是为了通气。探花炉的盖子,也是以气控火……有此一物,可为百姓节省钱财。汝等多多研究这类物事,必能为百姓节省无数!”

    朱铭坐在旁边听着,还没法去纠正错误,因为不知该怎么介绍氧气概念。

    陈渊认为,那是一种“生气”。

    空气流通,便是生气,可以点火助燃。

    不流通则为死气,是无法燃烧的。比如用盖子罩住蜡烛,蜡烛便会熄灭,这是因为气流隔绝,生气变成了死气。

    风太大吹灭火焰,则是生气过猛,火焰承受不住。

    人呼吸存活,也是靠生气。

    嗯……非常朴素的认知,跟西方的燃素概念差不多。

    “砰砰砰砰!”

    大门突然敲响,而且敲得很急。

    闵子顺的家仆去开门,侯宣站在门外,还跟着郑胖子和郑元仪一行。

    “大郎,朱相公进京了!”郑泓喊道。

    朱铭连忙冲出去:“在何处?”

    郑泓说道:“在东华门外,朱相公让俺们先来寻你。正好这位侯兄弟在看热闹,侯兄弟热情得很,便把俺们带来这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