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章 准备科举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钥匙孔字数:2202更新时间:24/10/21 15:11:57
三万多人的锦衣卫,倒是也符合朱载坖的预期。
锦衣卫其实对明朝财政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负担。
普通锦衣卫一年的俸禄20两,那八万人左右的锦衣卫得多少钱?
朱元璋时期,锦衣卫主要集中在京城,大概有2000多人。
后来废除之后,朱棣时期重新成立,开始慢慢遍布全国。
嘉靖时期,据说锦衣卫已经到了八万人左右。
再加上这里面有多少关系户,皇帝给爱臣族人赏赐的世袭职位,数量庞大的同时质量也没有保证。
倒不如改组他们,留下精兵强将,精简组织架构,引进新人,保持活力。
三万多人看似很少,但已经绰绰有余了,比较后世鹰酱的FBI也就不到四万人的规模,带鹰的军情六处也不到四万人。
抛开后世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优势,再加上朱载坖需要锦衣卫北院只在大明周边领国活动,不需要去更远的地方,三万多人的规模已然足够。
“那就按照三万多人的预期来整改锦衣卫!南北中三院的印已经做好了,腰牌也在加班加点的赶!”
“拿着这朕亲手写的规划,你们三个回去就开始改组锦衣卫!”
三人拿上《锦衣卫改组方案》,默默退下。
打了个哈欠,朱载坖揉了揉眼睛。
随着新政的推开和朝局的变化,他也越来越忙。
睁开眼睛,看着走来准备禀报的小太监,朱载坖笑问,“是不是礼部和翰林院的?”
“是!”
“叫进来吧!”
朱载坖不是笑别的,而是笑自己这个皇帝还是太不成熟了。
今年有一个很重大的事情啊!
自己却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事上面,实在是不妥。
“臣等参见陛下!”
新任礼部尚书吕调阳,礼部侍郎殷士儋,翰林院学士陆树声,王希烈,张四维等人齐齐行礼。
朱载坖看着这几个人,心里是既兴奋又忐忑。
徐阶走后,朝廷大臣几乎没有不挪屁股的,全都换了位子,换了人。
这不,这四人中有三个都是朱载坖刚刚调上来的。
“众卿免礼!”
“谢陛下!”
“今年的科举是重中之重!朕对此甚是期待,所以召来你们商量一下七月份的科举殿试!”
明朝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部分。
乡试,顾名思义是在各省之内进行的地方考试,可以中秀才,举人。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考试,录取者为贡士。
最后的殿试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基本上之前的贡士们都会参加,只不过排名要由皇帝来决定。
而这几个人,除了吕调阳,其他人也是大有来头。
张四维,嘉靖32年庶吉士第一。
之后入翰林院当编修。
他在翰林院有两个重要政绩,一个是参与编修《世宗实录》,还有一个就是参与重修《永乐大典》。
隆庆帝继位时候,为生母荣淑康妃杜氏上谥号的册文诏书是他写的。
年纪轻轻就参与这些重要工作,足以证明张四维有多优秀。
历史上,他也是张居正逝世之后的内阁首辅,人称救世宰相。
而陆树声就更厉害了。
他是朱载坖亲自下令抬过来的人。
是真的抬过来。
朱载坖看中他的两点,一个是出身,他是真正的农民的孩子,贫农出身,却勤学好问,还是嘉靖20年的会试第一名。
第二个就是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他在历史上三次辞官,淡泊名利,不避权贵,敢于直言,是真正的那种适合做学问的人。
历史上他第三次辞官之后,万历多次派人去找他回来,屡辞不归,死后被万历给予文定的谥号。
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是徐阶的老乡,朝中也那么多徐党被处理掉的情况下他依然被朱载坖下令回朝任职的原因。
不出意外,陆树声还是不肯回归,结果朱载坖下旨,让松江府卫所兵把他强制带回来,朱载坖在圣旨里明言,“就是抬也要把他抬到京城来!”
从此民间把他叫做陆抬京。
再加上内阁中的郭朴,赵贞吉等人,如今的朝廷中正直,务实,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大臣数量也不少了。
朱载坖把他们叫做务实派。
对于皇帝来说,这样的大臣多一些是好事,但不能太多。
因为说实话,这类人三观很正,也很是爱国爱民,但办事的能力嘛…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海瑞那种魄力和赵贞吉那样的宰相之才,若国家大事全靠这种人,国家可能会崩溃。
所以朱载坖也没有透露出对这类人的喜爱 ,不然有那么多表演艺术家,一个个都装成刚正不阿的,朱载坖也难办。
海瑞可以有一两个,但不能人人都是海瑞!
“会试就定在七月举行!”,朱载坖说道,“消息比以往早一个月放出去!”
“北方去年,今年几个大省还算安然无恙,陕西,山西今夏肯定不会太平,这个朕就明确告诉你们吧!”
吕调阳拱手,“敢问陛下,可是因为俺答?”
“正是!内阁,兵部,还有九边诸将前些日都讨论了一下!俺答今年犯边的次数,力度,可能会比往年更大!”
“所以,朕想的是,是不是应该给这些省的学子给一些优惠!比如朝廷来承担他们的路费等等!你们怎么看?”
其实这次朱载坖的一次试探。
试探看看这些南方出身的官员对北方学子的态度。
因为朝廷上的官员南北比例太失衡了。
南方主要是江浙地区的官员非常多。
而北方是以山东和河南为主,上面的两个边境省份,还有辽东出身的官员,寥寥无几。
特别是江浙一带,官绅勾结最为严重,许多官员甚至本身就是地方豪绅大户。
五个人看了看左右,交换了一下眼神,最后还是官最大的吕调阳开口。
“陛下,陕西山西确实是遭遇战火,学子赶考不易,可是我大明南有南场会试,北有北方会试,为的就是便利学子交通。”
“陛下已经要比往年早一个月放出消息,各地学子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