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航海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西湖遇雨字数:7142更新时间:24/08/15 17:19:20
    洪武二十五年的年初,除了明军在淡马锡港与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以外,整个大明周边的局势都显得异常的风平浪静。

    虽然清化港的明军倾巢而出,奔波了几千里海路前往救援,但安南人并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很清楚,就算清化港守备空虚,拿下了清化港,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安南已经失去了北方的群山以及富良江作为屏障,而明军屯驻在交趾、广西、云南、贵州的军队,随时都可以集结南下,一旦触怒了大明,安南几乎没有什么抵抗的手段。

    而小小惩戒了陈祖义以后,明军也并没有贸然集结兵力前往旧港报复旧港是南洋最大的港口,没有之一,与淡马锡港不同,那里的情况非常复杂,不仅仅是处于海峡南端,而且是苏门答腊岛与爪哇岛中间地带,也是三佛齐王国与满者伯夷帝国的缓冲区。

    所以,虽然是半独立的三不管地区,但是那里仅仅允许实力强大、但还不够强大的势力存在,并且需要这些势力互相牵制,决不允许有任何一方,能够壮大到独自建立或者对抗一个国家的地步。

    而这种微妙的平衡,会在陈祖义实力受损后,被稍微打破。

    但其中隐藏的丛林法则,又会让这种微妙的平衡重新恢复正常.除非,一个庞然大物向这里伸出了爪子。

    大明不能,至少现在不能去插手旧港的事务。

    贪多嚼不烂,在引起三佛齐王国和满者伯夷帝国的警惕乃至敌意之前,大明需要先把淡马锡港建设好,建设好这里的港湾,驻泊一支能够控制区域制海权的分舰队,以及足够强大的、能够称之为“永备工事”的堡垒群。

    这次立足未稳被陈祖义偷袭,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再出现一次了。

    而且实话实说地讲,仅凭淡马锡港现在的明军,也无力再发起一场对海峡南端的远征了。

    毕竟城墙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来修补,伤员需要救治,淡水和粮食储备都已经告罄,而当地还没有建立配套的民政和司法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甚至支援舰队本身都做不完这些事情,必须要等到下一批从大明本土出发的舰队抵达此地,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好消息是,淡马锡港的明军并不需要等太久。

    在充分休整后,大明的第二次下南洋行动就要开始了。

    相比于第一次最远只到达了占城国的沿海,这次下西洋舰队会走的更远一些,甚至淡马锡港,都不会是他们的终点。

    而在大明国内,经过大半年的发展,也在京城周边,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并且改善了整个京城周围的交通运输网。

    京城到江南,除了原有的长江航道以外,还有了短距离的铁路,以及水泥路。

    一些机床,以及配合蒸汽机使用的老式发电机等比例模型,也通过阴阳炁海一并送了过来,只不过这些对于大明世界来讲还过于先进的技术,是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和吸收的。

    苦修内力,自然是为了对外扩张。

    整個洪武二十五年的基调,或者说主线任务,并不是巡视五京,也不是朱雄英就藩吴地,而是继续向南洋扩展大明的影响力。

    而随着大明高层对于南洋局势的更深入了解,以及越来越多详实、可靠的情报传回来,对南洋各势力的判断以及对第二次下南洋战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而全面了起来。

    首先,是对于南洋各势力的判断,南洋地区虽然岛屿众多、民族繁杂,但主要势力可归结为几大类:一是以满者伯夷帝国为代表的强大王国,这些国家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与领土控制力,是大明在南洋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二是如三佛齐、暹罗等中等国家,它们或依附于大国,或寻求自保,态度多变,是大明需要谨慎应对的对象;三是众多小国或势力,这些势力虽弱,但在特定区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是大明需要争取或安抚的力量。

    基于这些判断,朱雄英与大明高层制定了详尽的第二次下南洋战略规划。

    当先的,自然是大明的拳头。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人都信服的真理,如果有,那就是拳头。

    野蛮与武力确实不能做到长久的征服,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武力,那么连征服都做不到。

    为了确保淡马锡港的事件不再重演,最要紧的就是加派水师,确保在南洋地区的制海权,通过派遣强大的舰队巡航,展示大明的军事实力,对潜在的敌对势力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就是在关键区域,如淡马锡港等地建立坚固的军事堡垒,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确保大明在南洋的利益不受侵犯。

    而光展示拳头是不够的,与此同时还要有外交攻势与利益交换。

    除了派遣使者宣谕大明天威以外,还得利用大明的经济与技术优势,与各国进行利益交换,比如进行贸易,让他们获取大明的独有商品等等,以换取它们对大明在南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

    而这样就能在贸易过程中,通过设立商馆、开辟航线等方式,加强与南洋地区的贸易往来,同时利用南洋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马尼拉的金矿,占城的木料,爪哇岛的香料等等,来发展大明。

    除了军事和外交、经济,剩下的就是文化方面了。

    现在绿教还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南洋地区,尚且属于小众,所以大明的文化输出,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再加上南洋确实有数量庞大的汉人.这些汉人并不都是洪武开国的时候润出来的,相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早在唐朝或者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来到南洋了,虽然同文同种,但经历这么多年的演变,跟大明的汉人,区别还是很大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文化上来讲,都是一家人。

    所以,对于南洋的文化输出,重点就是传播儒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符号,增进当地汉人移民对大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至于鼓励大明移民前往南洋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繁衍,这些暂时还不考虑,毕竟大明国内的人口虽然二十多年来有爆炸式增长,但总体还是人少地多的状态。

    总之,南洋战略的实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远的布局与持续的经营。

    所以按照朱雄英的规划,还是要先在南洋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主要就是水师的基地,这种基地越多,才能越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

    毕竟南洋战略的核心,其实是“海权”,也就是大明控制航道的能力,而航道都是需要补给点的,这些补给点往往都是天然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基地。

    当然,大明国内也得为南洋战略,倾斜更多的资源。

    淡马锡港。

    经过了战后重建,淡马锡港很快从萧条破败中走了出来,明军在淡马锡港建立了高大的城墙,疏浚了航道,加固了防波堤。

    得知明军打败了陈祖义以后,很多商人也陆续来到了这里,消息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整个南洋地区扩散。

    因此,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的时候,淡马锡港的人气,已经算是极大恢复了。

    港城的小酒馆里,来自白羊王朝的阿拉伯商人,还有帖木儿汗国统治下的波斯商人,南天竺诸邦的天竺人,南洋本地的汉人,都汇聚在这里。

    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南洋风情画。

    空气中弥漫着香料、汗臭与酒水的混合气息,他们推杯换盏间,除了交流各地的商品信息以外,主要就是讨论淡马锡港乃至整个南洋的变化。

    “听说了吗?陈祖义回到旧港以后,发誓要找大明报仇,现在正在大规模的招募海盗,可以说是来者不拒,几乎整个南洋的海盗,都聚集到了旧港。”

    一位身材魁梧的阿拉伯商人,用着不太流利的波斯语,拍着桌子,兴奋地说道。

    这是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大。

    “施进卿他们会允许吗?”

    “允许不允许又怎样,现在旧港已经到处都是骚乱了,陈祖义铁了心要找回场子。”

    “不过靠他们想要击败明军,恐怕是有些费劲了。”

    “确实如此,我见那些巡逻明军士兵,他们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简直就像是从天而降的神兵。”

    “跟帖木儿大汗的军队相比如何?”

    一位波斯商人接过话茬,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赞叹:“就算是跟大汗的军队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了。”

    而听到这话,商人们不仅对明军,又多了几分敬畏。

    其实,从他们交流用的语言,就能够看到,在当前的世界上,对南洋影响最深的是哪个势力。

    ——他们都是用波斯语交流的。

    显然,帖木儿汗国,或者说传统的波斯地区,从宋朝以来,就始终保持着对于中东、南亚、东南亚的广泛影响力,而帖木儿汗国的崛起,则扩大了这一影响力。

    帖木儿如今除了河中地区这个统治中心以外,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阿富汗,并且对西域数次东征,把东察合台汗国打到称臣,然后西征征服波斯全境,并且于去年在昆都尔察河谷战役大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北上扫荡金帐汗国,获得了亚美尼亚地区和阿塞拜疆地区,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点,可以说是真正的掌握了亚欧大陆桥的陆权,并且凭借着路权,开始拓展其海权影响力。

    毕竟,除了陆路贸易,东西方的海上贸易,还是一样都得经过西亚和中东地区。

    而华夏在元朝时期,海上贸易虽然规模很发达,但其主体,依旧是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也就是所谓的“色目商人”。

    只不过眼下的帖木儿汗国,其实是有些偏波斯化的,所以自然就是波斯商人,占据了海贸的主导地位。

    这实际上就是政治影响经济的典型例子,而如果大明能够持续地在南洋保持影响力,那么相信过不了多少年,可能整个南洋地区,占据贸易主导地位的,就是都是汉人大商人了。

    而归根结底,政治的影响力,还是来源于军事胜利。

    商人是最懂得利益和变通的群体,他们很清楚其中的道理。

    而南洋这块地方,虽然有满者伯夷帝国这个骤然兴起的区域霸权存在,但满者伯夷帝国的力量,也远没有达到具有统治力的地步,或者说,完全不像是帖木儿汗国在西亚和中东,或者大明在东亚和东南亚,所具备的那种说一不二的统治力。

    因此,满者伯夷帝国,只能算作是地区强国,跟大明或者帖木儿汗国这种世界前二的大帝国相比,还差得太远。

    但国力的差距,同样会被地理因素所弥补。

    为什么波斯商人能够隐约在南洋的贸易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可帖木儿汗国的军舰,却并没有出现在南洋?还不是因为天竺的那些土邦,阻碍了帖木儿向南亚次大陆扩张势力。

    如果帖木儿能将整个天竺都收入囊中,那么帖木儿汗国出现在南洋的,就一定不只是贸易船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锡兰王国的水师比较强大,而且地理位置正好卡在从西方进入马六甲海峡的入口的原因。

    嗯,不过帖木儿下一步确实是打算征天竺了。

    不出意外的话,过几年老瘸子就会东征印度德里苏丹国,摧毁德里、旁遮普、克什米尔地区,在北天竺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这么一比,其实大明的战争频率,还真就远远不如帖木儿汗国。

    “淡马锡港重建的不错,本以为被满者伯夷帝国洗劫后,就会一蹶不振了,没想到几个月的时间,航道也被彻底疏浚了,船只进出更加便捷,这对我们商人来说真是好消息。”

    一旁的天竺商人则显得有些忧虑:“虽然明军的到来带来了秩序,但我倒是担心,南洋的平衡或许会因为他们的介入而被打破。”

    天竺,不管是南天竺,还是北天竺,都已经分裂好久了。

    这地方其实很诡异,用“聚是一坨屎,散是满天星”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毕竟,天竺的宗教、民族实在是太过纷繁复杂,几乎难以建立一个如同大明或者帖木儿汗国一样的真正强权帝国。

    所以天竺商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在强权间游走,而不是指望自己的国家变得异常强大。

    而相比于更加熟悉的帖木儿汗国,这些天竺商人,也难免对于大明,有着更陌生的感觉他们可能很多人都去过帖木儿汗国的境内港口进行贸易,但绝对没有几个人,去过大明的境内。

    “嘿你过虑了。”一位南洋本地的汉人商人笑着摇了摇头,“大明不是来掠夺的,他们是来保护我们,促进贸易的。看看这酒馆里,多少远方的朋友因为明军的胜利而汇聚于此,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管有多少人信,总之,大明在南洋的存在,确实带来了新的变数,很多商人都开始纷纷规划如何利用这一机遇,扩大自己的贸易网络,获取更多的财富。

    而在淡马锡港的另一侧,俞通渊正站在新建的城墙上,眺望着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

    “将军,第二次下南洋的舰队,已经从国内出发了,要两个月左右,就会到我们这里。”一名副将上前禀报。

    俞通渊点了点头,什么都没说。

    随着下南洋舰队的到来,清化港的舰队就可以回去休整了,会有一支分舰队,留下来驻守淡马锡港。

    随着大明的第二次下南洋行动即将展开,整个南洋地区都笼罩在一种微妙而又紧张的氛围之中,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观察着大明的动向,评估着这一庞然大物对他们的影响。

    而大明,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公然的姿态,稳步推进着自己的南洋战略。

    第一次下南洋,威慑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等国。

    第二次下南洋,控制马六甲海峡东端南北两侧出口。

    第三次下南洋,彻底控制整个南洋,为西出马六甲海峡打下基础。

    两个月后,一支庞大无比的明军舰队,就抵达了淡马锡港,与明军舰队一同前往的,除了满载着各种大明特产货物的内廷贸易船只,就是一些大商人的随船。

    而对此反应最快的,显然就是海峡南端的三佛齐王国。

    三佛齐王国,是存在于巽他群岛的一个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七百年前起源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的巨港,在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控制诸蕃水道之要冲,经济上主要依靠过境贸易。

    其都城先为巨港,后北迁占碑,也是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播中心,主要语言为马来语,而现在南洋的通用语也是马来语,波斯语只是商人们之间较为通用的语言,百姓还是主要以马来语为主,汉语很多人也能听懂就是了。

    而该国主要物产有产于本地的梅花片脑、丁香、檀香、豆蔻,以香料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珍珠、猫儿睛、琥珀、槟榔、木棉布等物,贸易的话没有官方货币,都是以物易物,多用金、银、瓷器、锦缎、糖、酒等。

    “三佛齐,古名干陀利,刘宋孝武帝时,常遣使奉贡,梁武帝时数至,宋名三佛齐,修贡不绝。”

    马三保继续参考着旁边的资料写着他的航海笔记,船只有些颠簸,不过他停下了笔在看,所以倒也不影响。

    “洪武四年,其王马哈剌札八剌卜遣使奉金叶表,随入贡黑熊、火鸡、孔雀、五色鹦鹉、诸香、苾布、兜罗被诸物,诏赐《大统历》及锦绮有差洪武六年,王怛麻沙那阿者遣使朝贡,方知时其国有三王。”

    马三保:“???”

    后面就是一连串走马灯似的换国王了,而三佛齐王国与大明的交往,停留在了洪武十年。

    后来就是满者伯夷帝国做大,威慑三佛齐王国,而三佛齐王国其国益衰,贡使遂绝,不再与大明有往来,如今已经十五年了。

    如今看着三佛齐王国,看着还挺大,还有大半个苏门答腊岛,但实际上对内陆地区只行使名义上的宗主权,所以真正控制的地盘没有多少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地盘,也就是三佛齐王国的旧都——旧港,现在被当地豪强和海盗所控制着。

    而三佛齐王国,现在甚至没有国王。

    是的,没国王,君主离线制了属于是。

    说不上来血统到底正不正宗的王子们,控制着各个地区,投奔大明,如今就在淡马锡港待着的拜里米苏拉,就是王子之一。

    只不过这位王子没机会成为满剌加苏丹国的苏丹了。

    而此时,作为下南洋舰队主帅的南安侯俞通源,在与坚守淡马锡港有功的弟弟俞通渊见面以后,就马上召见了拜里米苏拉,亲自询问他关于旧港的情况。

    拜里米苏拉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道:“旧港现在有两股势力最为强大,其中之一就是之前赶走我,并且进攻淡马锡港的大海盗陈祖义,另外一个,则是当地的汉人豪强首领,梁道明,以及他的副手施进卿。”

    “详细说说这两个人。”南安侯俞通源对此似乎很感兴趣。

    “梁道明是大明的广东南海人,原是二十多年前移居来三佛齐国的汉人,后来成了旧港汉人首领,以前干的买卖比较野,头脑很精明。”

    “施进卿是旧港土生土长的汉人,家族几百年前就来到旧港扎下根了,在旧港本地势力很庞大,关系盘根错节,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施济孙,女儿叫施二姐,都很有能力,家族里还有很多亲戚,他们家族一直都是在旧港做生意的。”

    拜里米苏拉顿了顿,继续说道:“陈祖义则不同,他原本是广东潮州人,早年因罪逃至南洋,逐渐聚集起一群亡命之徒,形成了庞大的海盗集团。此人野心勃勃,手段狠辣,不仅袭击过往商船,甚至自己就想当我们三佛齐国的国王,此番进攻淡马锡港,便是他试图扩大势力范围的一步棋。”

    “关于旧港的局势,虽然表面上是梁道明与陈祖义两大势力对峙,但实际上,旧港作为三佛齐王国与满者伯夷帝国的缓冲区,其内部错综复杂,小股海盗、当地土著势力以及各方商贾都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波及整个南洋地区。”

    俞通源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问道:“梁道明与陈祖义之间,可有和解的可能?另外,梁道明和施进卿他们两人之中,谁更愿意接受大明的招安?”

    “梁道明与陈祖义如今已经势同水火,海盗们都想把旧港的汉人富户豪强劫掠一空,两人绝不可能和解,就算想和解,各自的势力的利益也不允许。”

    “梁道明虽出身草莽,但行事较为稳重,且对大明有着深厚的归属感,若大明能伸出援手,他或许愿意归顺。而施进卿则不同,此人家族在旧港繁衍了数百年,根基就在此地,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恐怕不会轻易就范。”

    “陈祖义会投降吗?”俞通源问题似乎有些离谱了。

    “几乎不可能。”拜里米苏拉摇了摇头,继续答道,“陈祖义此番大败于淡马锡港,颜面尽失,他定会加倍报复,不仅针对大明,也会向梁道明施压,以重振声威,而梁道明为了自保,或许也不得不与之妥协,即便再怎么势同水火,梁道明的武力恐怕也不能保障他跟陈祖义公然撕破脸。”

    俞通源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计较。

    虽然问的范围极其广泛,有的问题看起来甚至有些无厘头,但他很清楚,大明在南洋的战略布局,既要展现武力,以震慑宵小,又要注重策略,分化瓦解敌人。

    而旧港作为南洋的战略要地,其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大明在南洋的整体利益。

    所以,还是要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再对旧港动手。

    “既然如此,我们便需双管齐下。”俞通源从容说道,“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旧港,试探梁道明的态度,若有可能,便将其招安,使其成为大明在南洋的助力。另一方面,对于陈祖义一众海盗,也要做好侦查,必须以雷霆之势将其剿灭,绝不能让其在南洋地区坐大。”

    拜里米苏拉闻言,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显然,大明是有着完整的战略考量的,而大明的人并不傻,自己想要依靠大明来获取成为三佛齐王国的国王,恐怕不是几句话就能做到的,自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东西。

    随着俞通源的部署逐渐展开,大明在南洋的第二次下南洋行动也悄然拉开了真正的大幕。

    而旧港的局势,正如俞通源所预料的那样,正酝酿着一场风暴,而这场风暴的中心,正是那两位性格迥异的南洋豪杰。

    (本章完)